作者简介
吴维福,笔名一心,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生于1946年,1965年参加教育工作,历任教师、教导主任、中心校副校长等职,小学高级教师。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成绩突出,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并于1995年被评为“毕节市三十佳知识分子”。在工作中,积极探讨教学艺术、撰写教研论文,曾在国家级和省地市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校长须过“五关”》入选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联袂编撰的特大型工具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节主题班会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并荣获中国教育报举办的“教师创新行为案例”征文二等奖。个人业绩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人才辞典》《中国当代创业英才》《毕节古今人物名录》《七星关区史志人物》等大型人物辞典。现为中华诗词学会、贵州诗词楹联学会、贵州省毕节市诗词楹联学会、毕节市七星关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曾出版有《一心诗词选集》。
德兰双馨碑目高
——《一心文集》序
汪寿先
维福先生的《一心文集》即将付梓。这是他几十年用心血浇灌的五彩之果。文集记录着他的人生轨迹,展示着他的人格魅力闪射着他的思想之光,流淌着他的智慧之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生教科书。可喜可贺!
先生从苦水里走来,一路踏荆踩棘、爬山涉水。他出生于新旧之交的大动荡岁月,贫穷让幼小的他和他的家庭饱受苦难。他吃过野菜、吞过糠熬、梦过黄泉、拜过阎君……然而,苦难不仅没有压垮他,反而铸就了他烈火淬生的钢铁秉性、出泥而洁的莲的性格、凌寒而俏的梅的品格、迎风傲立的竹的风格。
先生本是一介平民,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读初中时,次次考试,均摘桂夺冠,应是高级学府的敲门人。但是,初中毕业,他却作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选择: 响应党的号召,向董加耕学习,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于是,他带着学校送的一把锄头、一双草鞋、一朵红花回到了家乡。之后,踏踏实实地在家乡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体味着汗水浸出的苦涩,享受着田禾溢出的芳香。正当他青春的翅膀在大野的上空迎风翱翔的时候,天将“大任”降到他身上,大队要他到哨官堡最边远的林家院创办耕读小学。又是创办,又是耕读,没有级别。先生没有彷徨,没有犹豫。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凭着一个有志青年的执着、凭着对山村孩子的一腔赤忱、凭着对贫穷故土的满怀忠贞,一所仅有一间民房、一张方桌、几块木板、几条长凳、一块小黑板、二十个学生的简易耕读小学硬是办了起来。以后的路仍然十分艰难,但他都一步一步地咬牙走了过来。他的出色成绩受到群众的赞扬,也受到上级的表彰。他就从这里出发,踏上了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壮美生涯。
为师有为师之道。道在何处?翻开文集,先生答案多多。真可谓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在《德一-为师之本》一文中,先生写道:“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中,师德是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德是为师之本。”在《忠诚教育事业,树立良好形象》一文中,先生写道:“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就要自尊、自重、自强、自立。要甘于清苦、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一心为公、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立德为师,这是自孔夫子以来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为师之魂。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以德为本作为遵循的准则。先生之言、之行,堪为范矣。
怎样教育学生?翻开文集,精彩论述如珍珠闪光,随处可见在《课堂教学的几个“度”》一文中,先生提出了“师生距离讲尺度,组织教学要适度,授课内容显深度,提出问题旱梯度,课堂容量有限度,减轻负担求精度”的要求,精辟独到,语语中的。在《差生转化三通--情通·心通·理通》一文中,先生对品德行为上有问题的差生提出促其转化的“三通”理念,以情感人,以理化心,这是军事上攻心为上之策的化用。在《班主任的情·心·爱》一文中,先生提出了对学生要有“殷殷慈母情、拳拳严父心、无私奉献爱”的三个要素。在《严教四题》一文中,先生提出了“严而有爱、严而有节、严而有度、严而有格”的主张。其心之诚、识之高、见之远、方之准,令人诚服。
先生不仅师德高尚、施教认真,而且治学严谨、效果显著。在校长履职期间,他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提出一系列治学之策,宏观调控,微观施行。他提出的教学常规管理方案自1986 年起在各校施行后,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他还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校长素质,也就是校长必须确立“五观”,即: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五观”理念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提出,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真是一人豁然,满园生机。绩效彰彰,名声赫赫,省、地、县、区奖励累累,先生实为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之星。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更能直观地、深刻地认识先生。先生是我们灵峰诗词学会的会员。入会后,被推为副会长。古稀之年入会,是那样朝气蓬勃、那样热情似火。凭着熟练的声韵之功,凭着多年的育人之道,凭着丰厚的修养积成,在学会里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论创作,他一马当先,身上时时喷发着能量,心里时时激荡着诗情。对时代的讴歌、人生的感悟、酬唱的激情、事物的感知,总是那样深刻、饱满、富有见地。使人觉得一日不见其诗,便生失落之感。论交流互鉴,更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学会里新学员较多,习作难免瑕疵不断。他总是在亲切鼓励的同时,非常耐心地、善意地提出意见或建议。他的话,犹如沐浴一股春风让人感到全身温暖:犹如渴饮一口甘泉,让人感到全心爽快。传道授业解惑的妙谛,在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论为人,他总是那样和蔼可亲、谦虚谨慎、至诚至信、大度为怀,俨然一位谦谦君子、儒雅良师。由此而生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诗词学会,人人景仰。
在《一心文集》里,除了教育教学的篇章,还有散文小品等其他的一些内容。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一心文集》出版,维福先生嘱我写几句,我深感有些勉为其难。先生德艺,拙笔难及。以上叙述,言不尽意,实在有愧先生之重托矣。
最后,浅唱小诗两首以作结:
一
仰望修为照碧霄,莲竹襟抱奉为骄。
细雨和风春送暖,一心满满是琼瑶。
二
夜夜孤舟行字海,诲人难忘领风骚。
杏坛耿耿不知倦,德艺双馨碑自高。
是为序。
庚子年桂月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