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氏致中公源流史》编撰后记
《向氏致中公源流史》编撰历时七年,经各位编委的艰辛努力,终于和族人见面了。掩卷反思,百感万千,心潮涌动。
我姓向,我自豪。我是谁?从哪来?
我们就是要让族人在世系表前明白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
从哪来?静立世系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
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生者寻根,叶落归根。因此,从《向氏异公族谱》到《向氏致中公源流史》的编撰历程,有些话想给族人说。向氏致中公,入仕前名向异,入仕后字桂山,号致中,明朝四川叙南府官抚司仁厚村人氏,向孔训之子,元朝万户侯向大阳第十世孙,北宋宰相向敏中第二十二世孙。
二零一五年四月,向龙祥、向恩华、向万军、向元钊等人编撰《向氏异公族谱》在四川兴文发行后,效果很好,收到不少反馈意见和建议,决定二零一七年在长沙召开会议启动再修。向龙祥、向恩华、向阳(兴文)、向元钊(兴文会长)、向阳(六盘水市)、向荣林、向宇 (大方县) 联名建议将《向氏界公族谱》改为《向氏致中公源流史》,原修委会班子成员转换为《向氏致中公源流史》编委会,《向氏致中公源流史)按史谱合一的形式编撰,分上下部。上部为史,为共同部份,下部为谱,由各分支系分别组织编委会编撰针对《向氏异公族谱》出版后收到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向氏致中公源流史》史谱合一的实际情况.我们编委谨言慎行,力求完美,本着对祖先负责、对自已负责、对子孙负责的原则,在编撰过程中有如下特点:
一、多次召开会议解决修编工作中的问题
二零一七年张家界会议对《向氏异公族谱》查缺补漏纠错、扩大上谱人数进行广泛讨论,同样是二零七年的长沙会议成立修编组织机构、财务小组,聘请全国宗亲会领导和谱碟专家为顾问、并议定捐款事项;二零一八年四月六盘水会议完善组织机构、经费收支原则、祖源及字辈问题和编撰工作重点:二零-九年四月成都会议重点讨论资料报送、祖源考证、增加顾问和常委、修编细节与质量,与《中华向氏谱系)接轨;第五次会议在毕节杨家湾召开,与会人员同意在(全球向氏宗亲网) 上发布的《有公祖源考证》,大家认为各支系不强行统一字辈;二零二零年七月毕节会议统一认祖归宗、落实收集资料责任和时限;二零二一年五月昆明会议主要是明确祖源和各支系字派以及成立修改小组和出版等事项。二、修编工作参与人员多
《向氏致中公源流史》聘请顾问 15 人、明确执行主编 6 人、常务副主编 19 人、副主编 85 人、编委若干人,涵盖了致中公后裔各支系人员,有在职的,有退休了的,有老人,也有年轻后生。有公务员,有教师,有企业家。
三、确认祖源考察地域广
编委成员足迹遍布云南昆明、昭通、玉溪、镇雄,贵州贵阳、清镇、毕节、六盘水,四川成都、宜宾、兴文,重庆主城区,湖南长沙、怀化、邵阳,湖北武汉、孝感,江西都昌、新建,安徽桐城等地。
四、编委人员规格高很多顾问既是全国向氏宗亲总会领导,又是全国知名谱碟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参与编撰人员文化层次高,有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教授级高工,有的专家退休前曾任职科级、处级、甚至有厅级干部,他们履历丰富,为我们《向氏致中公源流史》把关提高了编撰质量。
五、编撰过程中讲究民主此次《向氏致中公源流史》编撰,凡重大问题、原则问题、历史问题,先在执行主编之间视频、电话沟通,再在常务副主编之间沟通,最后在副主编、编委层面沟通,沟通方式分线上各类微信群交流讨论、电话沟通,线下个别面谈、开会研究讨论。
六、审稿小组认真负责
成立《向氏致中公源流史》修改小组对初稿进行修改,出版社审核通过后,又反馈到各片区组织核对。审稿小组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忘我工作,提出修改四十一处,合理化建议五条
七、纠正错误毫不含糊
对之前各种版本谱书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予以纠正。
一是武王封向纯属臆想。查阅各类史书,向姓源于古宋国子姓;或源于古向国以国为姓:或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肿的后裔;或源于西南夷、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自祁姓,为帝尧之后;源自姜姓,炎帝之裔;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二是向文皋公是我支系脉属向敏中公承上启下的关键祖先。文皋公归属敏中公还是宗彦公,我们专门成立中国艺林向氏源流与文化研究小组,历时四年,经四次书面辩论后认定文泉公是敏中公后裔。
三是用时间顺序推翻白马渡云的美丽传说。向文皋生于 1165 年,卒于 1238 年。文泉公在 1205-1207)官至辰阳太守,蒙古兵犯,朝廷指派皋公抵抗,未能制止,只得退守,被免职归乡。罢官后还活了三十多年。宋理宗生于 1205 年,1224 年继位,卒于 1264 年。贾似道死于 1275 年。宋理宗比贾似道早死了十年一个躺在坟墓里的皇帝怎么能在“贾似道伏法就诛”后为向家平反昭雪呢?
四是详细论证庆荣公是文皋公第八世孙,是向大阳之孙,用历史脉络和人类生育平均代龄规律纠正有的谱载庆荣公为文皋公 17 世孙之说,并新认定向大阳是向庆荣之祖父。
五是向鼎忠为成都刑司刑佐与史实不符。有的谱载明玉珍攻占成都时向鼎忠公为成都刑司刑佐,携家逃难于四川淑南府(今四川宜宾市南溪区)宣抚司仁厚村。”历史事实是,明玉珍为元末湖北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旗下部将,1357 年率十万大军袭据重庆,进而在 1360 年攻占成都。鼎忠公是庆荣公之子,庆荣公生于 1351年,在明玉珍攻占成都期间,庆荣公只有九岁,一个九岁的小孩,哪有孩子在成都做官呢?
六是致中公“保洪武过江登殿云南圣驾”。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起的年号,致中公保洪武即保年号肯定说不通,再说,明太祖 1368 年登基时,致中公还未出生。
当然,虽经庞大的编辑队伍努力,有全国向氏宗亲总会领导和谱碟专家把关,力求准确,接近历史但也不能十全实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随着时间往前推移,有的历史迷团会在有识之士的考察考正下得以解开,有的错误会被读者和后来者发现,都会在之后修谱时得以纠正。
所以我们要问:到哪去?
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
认知了谱系,懂得了人生!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你是人父,最终你将成为祖宗。难怪有人说,追宗源流,编撰谱系,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此,编撰《向氏致中公源流史》是责任、使命,是感恩、是哀思,是传承、是教育、也是一种精神。
认知了源流,就懂得了人生!
我姓向,我骄傲。
致中公第十三世孙 向龙祥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