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将林,1970年 12月毕业于河北省赵县沙河店中学(现赵县第二中学)。1982年8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曾任:河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少年智力开发报》总编辑;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务处长、《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主编。
现任: 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秘书长、《河北老教授》主编、河北省老教授协会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为世间光影和生活苦乐留笔痕
(序)
刘绍本
我的同道与同好、同心与同行徐将林,从小生活在华北平原上一个农村家庭,直至小学和中学毕了业,招工进入石家庄市汽车制造厂当学徒工。他有很多业余爱好,喜欢打篮球、打乒乓球,喜欢乐器,参加了厂乒乓球队和厂文艺宣传队。他会笛子、京胡、大提琴、扬琴等多种乐器,乒乓球打的也不错,生活经历可谓丰富,算是个活跃而可爱的年轻人。上世纪七十年末,全国恢复了高考,1978 年他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当了八年工人后又成了大学生。当时我正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任教,一下子师生成了“同个战壕的战友”。徐将林乐于为同学们办事,被推选为学生干部,还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有意思的是,徐将林 1982年毕业以后,留在母校校长办公室工作,忙于文秘、信息和参谋方面的繁多事务。而我在1984年末,继续坚持中文系任教的同时,又调任校办室当副主任,成了与徐将林终日相伴又挥笔的“同事”。那时,打印室、收发室和文书档案室,都归校长办公室管理,每周的学习会、节庆的联谊会,彼此“拉歌”表演,徐将林常有新歌出台。记得谷建芬曲、晓光词的《那就是我》.刚传过来男高音独唱家刘维维的美声,这边照着谱子便哼唱起来,下子忙碌紧张的氛围顿消。“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其实,流过他家乡的淡河之上,并没有水磨,只见一座大石桥南北横越,都成了不忘乡愁的信物。
谁料没过多久,趁着改革大潮,王希文、计卫、张志勇,加上徐将林等四人为主力,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创办了一份《小孩周报》,后更名《少年智力开发报》,小读者成千上万地涌来订阅。一次“未完成的沙漠畅想”征文的应征稿件,装成大袋子,编辑部要组织力量拆读,我还被聘为征文的组委会成员,参与了活动。后来许多已是成年人的小作者仍对当年读报写稿的盛况记忆犹新。创刊出新一份少儿报本是件好事,但是“要什么没什么”,光有个设想却缺少支撑,没有人力,没有场地,更紧要的是没有财力,连购买新闻纸都没钱支付,更谈不上按时发放工资了。光是“热情进发”可不能当饭吃啊。记得是 1986年开春不久,徐将林正式向学校提出申请,放弃现职岗位,去当《少年智力开发报》的总编,为孩子们办报。校办室的领导和朋友们都耐心地劝导他,留下来继续工作,业务熟悉,关系和谐,发展开阔,离开了一棵大树,连个忙中乘凉的地方也难找了。还有旁观的人认为不可思议,嘲讽他由“体制内”跳到“体制外”,是个天真的傻瓜。徐将林算是铁了心,一定要把所学专业知识及近半生的志趣爱好,倾注笔端,为他人做嫁。结果一上来面临的就是上述的尴尬,随着大家齐心协力,才得逐年改善,直至盖起了报社的办公楼和职工宿舍楼,在社会间联系起众多的年轻读者,结伴共同健康地成长。在这段忙得“不亦乐乎”时期,结合办报体会,徐将林又约曾是同班的老同学王成骥、袁海洲,高一个年级的计卫前,同时不弃于我作为主编,编著成《小记者入门》,交省少儿出版社出版。等到我自师大退休受聘到少年智力开发报社当顾问时,他做了十三年总编已另有任用。师生同道间在此失之交臂。所以,收入到文集中《师友五十年》《我与<少年智力开发报>》诸篇,都很融注情感,较前面的几篇文学创作稿更显成熟、贴心,读来更觉真切、踏实。徐将林于上世纪末,重返高校工作。任职于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务处处长,并兼《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主编。无论如何也不敢忘掉调理文字的老本行。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磨炼,他笔下的文字又添加了更多的思考和理性。古人十分赞许诗文的理趣,强调如同“食中盐”一样,章节不可寡淡如水,让人读来无所“悟”,甚至无所“知”。收入到这本文集中,有编辑《学报》的“卷首语”和“办刊旨意”,除了几篇自序外,还有应邀为恩师和益友所写的序评,论理性渐浓,提升了文集的品味。不错,文学是主情的,但是作者若是离开了理念的把握和高尚的追寻,那些情感也就显得飘浮,没有着落。再往后来,在2003 年,我担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协会办了一份内刊《河北老教授》,我担任主编,聘任徐将林担任副主编,后来,他退休后接替了主编,算来一晃也二十年了。《河北老教授》连续多年被主管单位评为“精品内资”,也得到读者的肯定。
从徐将林大半辈子的生活版图和文字生涯,读者再咀嚼这卷《雪泥集》,似乎可以品尝些人生的况味和表达的艰辛。作为一个年事稍长的同心、同行者,我在这里愿意提出三点感悟与大家分享、交流。
首先是,热面恳对缤纷的客观世界。在现实环境里,一要珍惜手上的工作;二要珍惜人际关系;三要珍惜已有的努力成果。办事忌讳推诿困难,愚弄伙伴,心浮气躁。往昔有人总结出十几个简明而惊人的社会定律,其中有个方圆定律:职场上人不能太方,也不能太圆一个会伤人心,一个会让人远离你。所以在服从领导、执行政策过程“圆而不滑,楞而不角”,团结大家,和谐共中,立足于守正创新,生。这多年来,人们发现徐将林为人处世,不是那么剑拔弩张的,倒是微笑常现脸上。无论是“主抓”还是“辅做”,不像《红楼梦》中的“宝二爷”那样,动不动就“给人脸子看”,一味地拉长脸来训人。谁都知道,人品紧联系着文品,性格紧联系着作品的风格,所以读着这卷文集,饱含着人间烟火气,少见贫嘴的抒情腔,对现实生活热烈而积极,诚信而厚道。可谓“绍绪先贤,永铭初心其次是,深知彻晓为文的记述价值和助世功能。包括小说、散文在内的文学样式,个性化风格十分强烈。若是文学艺术作品能上创作的“流水线”,件件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就糟糕了。但是它们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写出的东西不一定都去藏之深山,付之流水,而是要写进当代人的心窝,得到共鸣。再深说一层,便是聚焦举旗帜、凝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使命任务。读着《雪泥集》,无论是青少年时代,还是不断成熟的中年时代,以至步入年长的银龄年月,徐将林都“精准定位”:忙、松、放、笑。学着先辈“无惧岁月波澜,笑对人生跌宕”,使得文章也映衬着高光。
再次是,奋力追逐文字的完美呈现和尽善表达。要知道,文章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很有魅力的,它的真实力量也恰藏于斯。当然,一些言不由衷的官话、套话、烂话和淡话,也常遭到读者的拒绝和息慢所以,被人总结说,某些干部成了专门“整词儿”的专家。如今,文坛舆论常把文章作者称作“一个用文字写人生过往的人”,他们正在创新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美好生态。理应无愧前人,无愧来者,诸位同道与同好,奋发努力啊!
文至尾声,常见人们收笔于赋诗一首。这里也难免俗,特凑了七言八句,请徐将林和诸师友指正。
人生翻涌闻啸长,且耕且耘有华章
唐宋八家树标远,雄文四卷入心藏。
时代新潮谱文律,万里江山绘苍茫
笔端时震非凡响,握管代言好儿郎。
写在2023年阳春三月于河北省老教授协会
(作者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河北省写作学会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