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贤翼,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1926年生。土家族,中学高级教师。先后任小学、中师、高师函授、中学电大语文教师。出版的诗集有《永远的颂歌》(十人合集)、《山野之歌》、《心灵的溪水》、《山溪之歌》、《精神的原野》、《精神的原野》(第二集)、《山岚之歌》、《星星草》、《晨雀之歌》、《自然的情思》、《心灵语言》、《鸟的志趣》、《胆肝冰雪》、《寂寞乐章》、《微尘集》、《遣悲怀》、《沉思四季》、《思想的竹林》、《野草的精神》。
《生命之花》序
九月二十四日上午,我正在三峡大学驾校培训中心练车,肖老师述名同学打来电话告知,我们九十三岁高龄的班主任张贤翼老师第十九集诗稿已经在几月前编撰完毕,现欲转我先睹为快。我立马决定到望洲岗登门自取。
张老师将《生命之花》的诗稿和准备请肖老师转交给我的亲笔信以及刚印出版的第十八集诗《 野草的精神》递给我并要求我看过新诗稿之后写几句话。身为学生的我看到老师有点发肿的脸庞和双脚,不忍心说半句拒绝的话,因为老师居然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我做,期望良好的态度多少能给老师一点儿安慰!
翻开诗稿,静静品读《生命之花》,我深感每一朵花儿的珍贵!
张老师的这些诗作,我们只要透过注明的时间就知道这是老先生在人生道路上一路走来留下的足印。这些足印折射出来的是正直的人品,孜孜前行的艰辛,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敏锐的哲思,洞幽发微的智慧; 是千石壁不能阻挡的情感流水,是世间万物与襟怀学识碰撞出来的生命火花!是藏在深山底下期待被人开采的煤矿!是沿途栽种的散发着清幽香味的生命花朵!可惜,学生不才,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将这些逐一指出来让读者欣赏,只能说说自己认真阅读之后肤浅的感知抛砖引玉,期待新诗爱好者放缓脚步创造性地品读出个中美味,以致不枉老师在此倾注的一腔心血。
我琢磨着老师对“诗作”的创作原则: 用精炼而艺术的语言记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绝不媚俗从众,绝不羁绊于外在语言形式,绝不因辞害意。这样创作出来的诗歌,以悟出的真知感动人,以深刻的哲理征服人,以独到的见解撼动人以悠长的回味吸引人。总之,诗歌虽然短小,但清新自然而耐人寻味。例如《世相》:
必然的合作:
一个掏出烟
一个就点火
老师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到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个熟视无睹的典型细节,用简短的三行诗句,揭示出一种世相,言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是贴心的合作就得有一种自觉的默契如果是成功的阿谀就不会留下做作的痕迹;如果是溜须拍马,就得恰到好处地拍到马屁上:如果要想叩开一个人的心扉,投其所好就是抓住了最省事儿的良机……读完不觉会心一笑,诚服诗人取材的智慧与艺术表达的清新自然!又如《炊烟难忘》:
难忘炊烟:
炊烟是山村的手势
是母亲的手语,
是生活的呼吸。
简短的四行诗,不求句式的整齐,不求相近的韵律,但连用了三个精当的暗喻,将诗人对“炊烟”的无形感知变成了可观可感的形象,使诗歌凝练的语言陡增了丰富的内涵把“炊烟难忘”的真谛揭示得十分完备: 袅袅炊烟,缕缕升腾,山腰谷底,村民散居,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家的温暖而家的温暖一般都离不开母亲烹饪的饭菜馨香。诗人出生在五峰山区,深感有母亲健在的家是最温暖的,也是最刻骨铭心的儿时记忆!诗人不单单局限在抒写儿时的记忆上,最后一行“是生活的呼吸”,让诗意顺势展开:一个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最小细胞,千家万户,只要一日都能正常炊烟升起就表明这里的人们正祥和安居充满活力,民安是国泰的基本保证,炊烟虽普通,深意可挖掘!再如《小草》:
小草沾满露珠
晶光闪闪。
一条小溪从其嫩茎间走过,
只轻轻唱着潺潺的歌。
简朴的语言构成的四行诗,好像只是平静地用手指着一幅动态图画让你观察。一旦驻足留意,不难发现这种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有点儿让人浅笑,露珠是一颗颗独立的个体,“晶光闪闪”,竭力彰显它们的存在,论资本,和小溪具有天壤之别: 而小溪从旁边经过,根本不屑大张旗鼓,只是自由自在地哼着小曲儿,彻底忘记了自我。两种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更令人敬重,一目了然。
又如《四季的残缺》:
春天,
除了百花芬芳,
也有荆棘杂草
秋天,
除了清风明月还有落叶枯藤
夏夜的凉风虽好也有蚊虫肆虐
冬日雪景虽美,
却难掩
刺骨的冰寒。
诗人在经历九十三个四季轮回的同时,也悟透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既然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那么自己的人生缺憾也是可以释怀的!这首诗用四个诗节围绕“残缺”写四季,在顺序安排上,先写春秋,后写夏冬,“残缺”的程度有一种递加意味,更合理。从诗的形式上看,写春秋各用一个诗节,每节诗三行,结构相同、匀称。在情感表达上趋于平和。而写夏,仅用了两个诗行,节奏明显加快,为第四节诗蓄势助力; 写冬,又将两行诗改用三行排列的形式,“却难掩”之后没用逗号作停顿,作用是让“刺骨的冰寒”在另起一行之后,表意既连贯又可以加重语气增强抒情意味,使诗人借此言明的道理具有一种穿透力,深深刻在读者心里按一般常用构思方法,用四节诗写四季,既可以把诗节写匀称,又可以让诗句押大致相同的韵,读起来上口: 而诗人在这里错落安排参差不齐的诗节,完全是表意的需要。由此,我们不难解读诗人创作的个性特点:自然,不做作,不刻板,一切形式只为酣畅淋漓地表情达意需要服务!
“诗歌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而文字毕竟无声,只有借助标点的准确运用和诗行的巧妙安排来实现。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味有助于我们准确品评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我们不妨再读几首小诗。
制度
制度是杯子
人,
就是杯子里的水。
这里的“人”,一个字,给一个逗号的停顿,而且独字构成一个诗行,让读者充分感知诗人在这里所强调的这个比喻的本体自身的分量。人,一旦离开制度的约束,还何谈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人!
话
话多不如话少,
话少不如话好。
事
不怕事多
只怕多事。
这两首诗都成功运用了换词技巧,给人一种灵机一动诗意呈新的惊艳美感!
倾听风声
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
谁愿进来谁进来
倾听路口的风声
这首诗总共三行。第一行独句构成一个诗节,一个诗节的停顿时间,能留给读者足够体味诗意的空间,充分咀嚼这个比喻所蕴含的意味。诗人将“开在路口的客栈”暗喻“人的心灵”。住进客栈就可以“倾听路口的风声”,不禁让读者努力走进诗人的心灵,真切地听听这里到底吹来的是什么样的风声。
《生命之花》总共324 首诗,分五辑,即《我神往》《洗心泉》《听雨声》《盼搀扶》《花草香》。我从这五辑诗歌中听懂了老师四壁皆书的原因:
一本书就是一条
流向心灵的小溪
无数条溪流的汇聚
便形成了一个湖泊
阳光下熠熠发光
书房是精神的巢穴。,
生命的禅床。
我们的班主任在耄孝之年仍一边孜孜阅读,一边笔耕不辍。退休之后居然出版了近二十本诗集,这成就确实令我万分感佩!
老师说,一个人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那么宇宙万物在他看来,无一不使他愉悦,寒来暑往诱发他的心智,朝霞落日启迪他的文思,在这里我也听懂了老师产生那么多创作灵感的原因。我还听懂了老师的毕生追求: 让生命,像煤一样燃烧。让忠诚,像火一样闪耀。诗人要像迎面的风一样,带着一种呼啸的声音,如虎啸龙吟。在《我神往》中,我好像听懂了老师苦闷与希望; 在《立春》中,我貌似听懂了好人不被认可的遗憾: 在《自然》中,我似乎听懂了诗人的无奈:在《风铃》中,我或许又听懂了老师的自慰与释怀·.·...
老师在《双翼》中也表露了自己的另一愿望:
如果我的诗
有人乐意安上双翼
她就不会那么寂寞
会飞往人们的心脑
在那里栖息。
说到这里,学生就感到力不从心啦!我没有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本事,性格决定了我的生活方式: 不愿多社交,喜欢宅在家里,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带带孙儿: 退休七年除打打乒乓球外,偶尔旅游一下,有时间就读一点自己喜欢的书;有时即兴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悟,但都是自娱自乐,从来没有发表的欲望,也不够发表的水准。
我特别喜欢读诗,因为现在眼睛看文字的时间稍长一点就难受。真正的好诗是可以反复玩味的,玩味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享受!老师,我肯定是您的忠实读者!
但愿老师的《生命之花》能够被有识之士安上双翼,飞往更多人们的心臆,在那里栖息!
张嫁寅 2019.10.3
于宜昌点军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