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梁中立,河南原阳县人,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3年入伍,历任战士、文书、排长、副指导员、军分区干事、县(市)人武部科长、政治委员,义马市委常务副书记、市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等职。2005年退休,现是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作有散文集《回望》、诗词集《耳顺从心集》。
后 记
我第一部诗词《耳顺从心集》出版后,心境豁然亮了很多,从古诗词中看到了古老大国很大的社会画面。诗人们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环境中之博大胸襟,炽热的家国情怀,对万事万物规律深刻认识的大道至简,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华章,启迪后人,也深深触动我的心灵,激发我对古诗词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三十多个朝代的文明古国,也曾有过数十个朝代的盛世辉煌,可到新中国成立时,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贫穷落后,人民不得温饱的国家。对历史上的兴衰,我是从课堂上书本上知道的,都是理论,但我是和新中国一起长大的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饥饿、温饱到小康生活的全过程,身在其中,感受深刻。几十年翻天复地的变化,超越了几千年,赞扬她,歌颂她是我的责任,我的义务,我要用诗词的形式把今天小康盛世记下来,把特色社会主义的万紫千红和莺歌燕舞记下来,告诉子孙和后人,让他们珍惜今日,更加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写作,我从厚厚书稿中选了500 多首集成一卷,名曰《话吟画集》就要付梓了,尽管她有不少缺点,但老话说的好,月是故乡圆,儿是自家好吗!我还是非常喜欢她、爱她,珍之如宝,收获满满的。
人的一生,工作与休息只是从身体和思想上换一种状态罢了,工作是紧张忙碌的休息,休息是安逸舒适的工作。人在哪个年龄段都不可能无事可做,无非是量力而行罢了。我很喜欢周恩来总理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名言。人常说,六十到八十岁是人生黄金二十年,要用好这个时间,不让它无功流逝,我要用平生只此一次的时间,弥补自己文化浅理论少的缺失。在众多的选项中,我对古诗词有了偏爱,它成了我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不管是读书看报旅游览胜、田园观光、街巷漫步、故人欢聚、购物烹饪乃至同学、战友、同事及家人团聚等,都成了我写作的素材,从不同角度写出我心底的四季风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不错的休息状态,与遛狗玩鸟、河湖垂钓天涯海角、唱歌跳舞等……都能自得其乐,各自安好,不分伯仲。
我的学习现象无形中影响到了儿孙们,当他(她)们看到一个古稀老人还在积极向上时,在各自岗位上都非常努力,亮点纷呈。儿子立了功;孙辈们有的积极复习备战考研;有的工作年年被评为先进、树为标兵;有的成了单位的骨干,晋了职加了薪。我看到他(她)们的进步非常欣慰,就写诗词点赞,他(她)们也很开心。
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多方人士的关心支持我初中时期教我语文的陈五洲老师,耄耋之年欣然拨冗作序,并不顾严寒酷暑斧正书稿,我十分感动。诗人马鸿胪兄生前为提高我的写作水平,如师一般多年不辞辛苦斧正格律,提高诗词意境。王恭良战友积极联系出版社申请了书号和印刷单位,並逐首推敲提出修改意见。王学生先生一首一阙作文字校正。儿子买来了书藉,孙辈们有的打印书稿有的给修饰图片,由其是小孙子兆洋,连续几年参与其中,几经反复打印书稿,插图编排,有时忙到深夜。家庭的温暖是我能顺利出书的源动力。在此尤要说及我的老伴,常常劝我注意休息,不要坐的时间太长、太晚,为让我有更多学习和写作时间她承担了全部家务,从无怨言。此书作为一份特别贺礼献给老伴和我们美丽的钻石婚年,让爱的浪花天长地久。还有很多战友、同学、同事、亲朋好友渠世忠、邵群成、苗春英、王悦仁、张梁玉、梁兆楠等都给予热情支持关心和美好祝愿,在此,深深表示诚挚谢意。
本诗词集用中华新韵。诗按写作时间排序,词按字数多少排序。
在诗词队伍中我是一名新兵,学识水平有限书中定有错误和缺失,请方家和读者不吝斧正,填水调歌头一阕,以抒学诗感怀。
回首学诗路,谈笑醉平生。始初不辨平仄,笔落似古风。李杜耕读日夜,三四分明豁亮,疾步起新程。两卷情愫语,寤寐放歌声。
汗八斗,忘四季,夜挑灯。古稀翁老,何求尘利与功名?不憾一回人世,怎负儿孙贤孝,不忘党恩情。诗赋千秋史,薪火续传承。
梁中立
2023年4月19日于洛阳书斋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