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国钧, 河北元氏人,1952壬辰年二月生,1969年起奉公职,曾任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副书记、省法制办主任及省政协常委等职,2015年退休。素喜历史文化及诗词、戏曲、摄影学习研究,退休后编著出版历史文化专著20余部,其中诗集5部,戏曲文化作品3部。写旧体诗词超3500首,其中有关戏曲的诗词500多首。为河北省戏剧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诗词协会顾问。
借戏得诗抒心境 清词丽句颂国音(序)
——读张国钧先生品戏诗集
赵景勃
我和张国钧先生尚未谋面,却是神交在先。读到《顾曲吟章——张国钧戏曲诗词集》,令我惊喜,以至神往。他兴致极高,每看一戏,则写诗填词,解戏情,剖戏理,述戏史;每参与戏曲活动,则以诗词谈始末、记过程、抒情怀。久而久之,集腋成裘,蔚成大观。这部诗集是他爱戏、品戏的一部史诗,记录了他对戏曲的思考和情怀;也记录了他为振兴戏曲、推广民族文化所行过的各项善举,也成为“戏与文”交融的文学成果。他的这种爱戏方式,为戏迷们、为专业人士开拓思路,把看戏、品戏的心得,或诗或词或文归纳、提炼,也成为思想的结晶。久久为功,便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
诗以言自,诗以明志。通过这些诗词,可以感受国钧先生的心志,感受他灼人的激情。读其诗词,可以看出他爱戏之广泛,他最钟爱的是京剧,但专一而不专宠,他的兴趣延展到戏曲的大家族,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特别是对家乡的冀梆子、评剧、丝弦、老调等,均显现出乡情深厚、乡愁浓烈、惜如家珍。读其诗词,可以感受到他爱戏之精深,他爱戏是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他研究戏曲的唱念做打,并在公余时间勤奋学戏,练出一条高亢的好嗓子,以艺会友,切磋技艺诀窍,鉴赏流派渊源。他是个文化人,以诗评戏,更注重戏情戏理,历史典故,现实关照。正如戏谚中说:“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戏者看戏,识文者看文”。国钧先生既是识戏者,又是识文者,既注重戏曲的形式美,更注重戏中之理,曲中之意。读其诗可以感受他在开掘戏的育化功能。他深知:古事通今事,剧情即世情,以小戏台折射大社会。作为一位领导干部,他特别注意寓教于乐的教化方式。看《斩马谡》,他重视情与法的红线把控;看《四进士》,他重视见义勇为,以法倡廉的要旨;看古代丞相《罢宴》,更是与当前反腐倡廉相联系,写到“莫让四风再无羁”;看台湾名角演戏,更关注华夏的统一,写到“两岸同根脉,梨园花木深”。 每逢政治活动,他都注意发挥戏曲文化这一利器的正能量。“七一”建党日组织京剧交响乐演唱,抗战胜利纪念日组织河北梆子演唱会,并特选平原抗战的唱段,以冀中平原的光荣史激发后人。在这部看戏、品戏的诗集中,可以看出国钧先生自身品性,既是“文人戏迷”又是位“干部戏迷”。作为领导干部热爱传统艺术,他们的“爱戏”不仅止于一般赏析,更有特殊的文化站位,他们注重戏曲的社会功能,倡导以文化人,以戏育心。他自觉地把艺术和政治,历史和现实有机融合,以古资今,古为今用。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爱戏领导干部,他们不是止于理性的倡道,而是融入深情,他们更会高瞻远瞩,统观大局,他们提出的种种扶持建议和措施,经过实践检验,很多都纳入国家的振兴民族文化的工程,诸如正在进行的戏曲像音像工程、京剧电影工程、央视空中剧院、青研班等等重大举措,都是通过一个项目,营造一个格局,造势布局,更具引领性、驱动性、持久性地推动戏曲的健康发展。国钧先生立足河北,他深刻体会、高度重视河北是戏曲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世代相继的名伶翘楚,遍布祖国各地,河北至今还是京、津、沪等各大戏曲学院招生、选材的生源基地,成材率名列前沿。他非常珍惜维护这片戏曲的热土,维护戏曲的人才源。他要为河北历代名角树碑立传,如为河北籍的“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拍摄纪录片;为当代名人记录功业,组织制作《燕赵霞光——河北戏曲老艺术家口述实录》,请几十名当代艺术家谈戏说艺,总结艺术经验,梳理精要窍诀,以供传扬承继;他要为人才摇篮延续血脉,主持“国粹艺术弘扬会”,以老演员带青年演员、以专业教业余、以老票友带小票友,拓展戏曲的观众群,活跃生活,蔚成风气。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领导干部,带着对传统艺术的厚爱和深情,推动戏曲文化代代传承,走向未来。
在诗集出版之际,向张国钧先生致以衷心的祝贺。并希望更多戏曲工作者和戏迷票友看到这部品戏诗集,一定会从中获益。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知名教授、著名学者、戏曲教育家。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京剧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CCTV特约专家、评委。)
上一书籍:韵律年轮2023—2024
下一书籍:乡愁百千重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