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傅世金
清言又称清话、清语、韵语、隽语、警句、格言、语录等,它是一种格言式、语录体的随笔小品,是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深刻哲理的箴言警句,是随时的心灵感悟和人生省察的记录,现有人称为文艺格言或语言小品。
清言小品的历史源远流长。先秦诸子著作,如《老子》和《论语》行文中,已有清言的意味。魏晋玄学大兴,士人崇尚清谈以显风度,《世说新语》便记载了他们的清谈妙语。唐代出现了以俗语记述高僧谈话的禅学语录,宋代则产生了类似高僧谈话的儒家学者语录。清言小品直接继承了佛教儒家的语录,并将其通俗化、感性化、趣味化,从而确立为独立的文学随笔体式。晚明清初是清言小品创作的鼎盛时期,清言小品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清言小品在题材上比语录更加丰富,除了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外,山水园林、花鸟鱼虫、茶酒美食、琴棋书画、诗文戏曲、经史子集、神仙佛道,如此等等无所不及,表现了士大夫闲适清雅的生活情趣。清言小品用语大都隽永典雅清洁,义理辞章情味俱佳。它多是作者独处自省沉思默想的写照,或为智慧灵感的意会,或为哲理思考的顿悟,可清醒人脑,可启迪人思,又可陶冶性情。
王永彬《围炉夜话》与洪应明《菜根谭》、陈继儒《小窗幽记》,在明清时代众多清言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处世三大奇书”。陈继儒(1558-1639)生平经历晚明四朝,洪应明大约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洪应明作为一介儒生,早年热衷功名仕途,亲历或目睹了宦海中的惊涛骇浪,晚年退隐山林倾心佛门,过着普通民众的生活。万历十九年(1591年)前后著成《菜根谭》,作者糅合了儒家的中庸与安贫乐道、道家的无为与重生轻物、佛家的出世与空寂幻灭等思想观念,书中内容极为庞杂,“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教导人们如何超越现实人生的苦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心、修身、养性、育德,让自己能够正义有效而又悠闲从容地活在世间。
陈继儒为当时著名诗文家和书画家,在民间亦享有盛誉,百姓皆仰慕“眉公”大名,酒楼茶肆挂其画像。青壮年
王永彬一生历经乾隆至同治五朝,见证了清廷由盛转衰的过程,与洪、陈二氏相比,所处社会环境不大相同,人生阅历亦有较大差异。王永彬既没有进入仕途,也没有奔走江湖,而是栖身故土乡园,耕读治家私塾教学,“穷居深山环堵中,学者从之问业”。王永彬以严敬教子,敦善行务实学,后人皆能以谨饬世承其家;“其为教,先躬行,次及文艺”,门生品行端方学有所成。从教子授徒推而广之,王永彬更以教化民风为己任,“于人见善必奖,过则反覆规之,必期于力改而后快”。又曾作俚语以训俗,如《丈夫诗》、《警心篇》、《醒世歌》等,至今仍有族人能够背诵,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作为乡贤名儒,从修身养性到济世安民,从性命之学到经世之务,王永彬的治学与处世,与古代圣哲的楷范和传统士大夫的追求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他对儒学的诠释、演绎与传扬,融入了丰富的人生感悟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显得真切朴实恬淡平易。《围炉夜话》不似一般道德说教,也不止于处世格言,它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表现出王永彬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求,以及有关现实生活中个体如何安身立命的哲学思考。
《菜根谭》上卷列目修身、应酬、评议、闲适,下卷包括概论和续遗,共六章527则;《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12卷,含卷首语各篇,全书多达788则。《围炉夜话》通篇不过231则,计入“引言”仅有7588字,得与明人鸿篇巨制三足鼎立,岂非奇书耶?综而论之,《菜根谭》为“雅”,乃是哲人式的睿智与深沉;《小窗幽记》为“博”,可谓名士式的通脱与飘逸;《围炉夜话》为“精”,有着学者式的质朴与简约。比较而言,《围炉夜话》主题思想显得厚重淳朴,它专教人们积极进取经世致用,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视佛老杨朱为异端,反对“嵇阮之逾闲”、“沮溺之忘世”。《围炉夜话》没有《菜根谭》同一话题简单重复的现象,也没有《小窗幽记》典籍诗文直接抄录的做法,而是立足原创自铸伟词,简洁明快精炼成章。此书仅10则(第215-224则)散句行文,其余皆为骈偶组段,字数对等的联句多达218则。
《围炉夜话》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成书,同治六年(1867年)列入“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刊行。刻本“引言”为作者正楷手迹,文末钤篆章“宜山”、“王永彬印”;卷首署名“枝江王永彬宜山”,书后注明“男鉴洋海琴缮写、门人杨惟春梅坡校字”。光阴荏苒八十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时任青岛港工程局局长宋希尚“偶游湛山精舍,获见咸丰年间枝邑
《围炉夜话》虽风靡海外普及大陆,然其作者生平籍贯失传无考,各家出版社对作者的介绍,不是语焉不详,就是付诸阙如。
笔者有幸参与《围炉夜话》揭秘采访,欣喜之余深感愧疚。此前研读地方史志,对王永彬其人略有了解,那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也只知《孝经衬解》,而不知《围炉夜话》。曾经用心写作《白水津乡紫山丹阳——枝城历史文化漫笔》,竟然遗失了“《围炉夜话》王永彬”这一华彩篇章。2011年9月,宜都市社科所制定《围炉夜话》整理出版方案,强调“宜都版”《围炉夜话》地方文化标识作用,要让王永彬及其《围炉夜话》真正成为宜都品牌;展示有关王永彬生平著述的乡邦文献,编纂出全国第一部详载作者传记的《围炉夜话》读本。不久,社科所自湖北省图书馆取得《围炉夜话》原版摄影电脑版;同时,笔者从杨守敬研究专家杨世灿处获得相同版本复制件。将这个文本与中华书局等刊本对照,可见原版刻本确为善本,而近年刊行诸多版本错漏百出。以原版为依据加以编辑,《宜都一中学刊》2012年分期连载《围炉夜话》全文,并配发杨邦俊校注王永彬传序志及后记。借助原版对中华书局徐永斌评注本细加校勘,发现其中七则在一则之内杂糅两则甚至三则文字,同时漏掉三则多出一则,其他大小错误共70处,包括句段脱漏12处,衍文赘入9处,语序颠倒4处,字词错讹45处。追根溯源,存真辨伪,特将原版复制件原大扫描制版入书,《原版读本》因而实至名归。
《(围炉夜话)原版读本》致力“中华书局版本校正,古籍原刊精讲英译”,共有“全本注译”、“作者传记”、“资讯报告”和“原版鉴赏”四个部分,而以“全本注译”为主体。这一部分包括“引言”与正文计22个篇组,利用空余版面附录王永彬诗作32首。将原文231则分为21组,仿佛《论语》之篇章,便于阶段式阅读。因作者行文大都骈偶成段,故以对联形式排版,上下齐整赏心悦目,内容表达更加鲜明。《读本》以古籍善本(清同治六年桥西山馆原版刻本)为底本编订成书,能够弥补众多版本的缺失,称为“全本”名副其实。每个篇组原文之后首列“版本校勘”,指出中华书局版本错漏,实事求是用心良苦;“内容提要”、“词语注释”与“典故讲解”,突出重点化解疑难,彰显作品微言大义;“英文翻译”意图对外宣传中华经典,辅助读者自学英语。第二部分“作者传记”,收集王永彬生平重要史料,展现作者人生风采和著述业绩。第三部分“资讯报告”辑录多篇参考文献:《族谱中关于(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的资料考述》知人论世,可加深对作家思想和作品主旨的理解;《(围炉夜话)海外寻踪》追源溯流,从“出口转内销”的传奇经历感受此书独特魅力;《中华书局版(围炉夜话)前言》推因论果,探讨《围炉夜话》及“处世三大奇书”思想道德文化体系;《中华书局版(围炉夜话)校勘记》正本清源,集中“版本校勘”,求得总体把握。第四部分“原版鉴赏”,原件复制桥西山馆刻本,兼有文字考订和版本研究价值。
《原版读本》编译成书,得益各位专家学者合力相助。前辈师长
宜昌市作协副主席、《三峡晚报》副刊主编冯汉斌先生为本书倾情撰序。作为资深媒体学者,长期致力地域文化研究,近年来积极宣传“《围炉夜话》王永彬”。
《(围炉夜话)原版读本》著述出版,得到中共宜都市委领导同志大力支持。罗联峰书记约见笔者探讨相关问题,通过《序言》高度评价王永彬及其《围炉夜话》,并就《原版读本》印刷发行事宜作出批示。按照市委办公室要求,续编《(围炉夜话)箴言百则》,选段文字大都短小凝炼且通俗易懂,具有一定普世价值与现实意义。后应市委外宣办之请,在《箴言百则》基础上,编选“《围炉夜话》格言50则”,用作文明创建标语和公益广告。笔者认为,相比杨守敬学术著作,王永彬《围炉夜话》可更直接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教化育人善莫大焉。于是不避滥竽充数之嫌,敢为抛砖引玉之先。书中错误固所难免,恳请大家批评指点。
编注者简介:
傅世金,一九五九年生。华中师大毕业,中学高级职称。宜都市第一、二、三届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杨守敬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政府特约教育督导员,被表彰为“宜都市优秀教师”。当选宜都一中“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五次荣获宜昌市高考质量优胜奖。主持“杨守敬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十余载,荣获宜都市人民政府评定科技进步奖。出版《杨守敬文化读本》荣获湖北省第一届中小学校本教材一等奖,《杨守敬文化读本新编》荣获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奖。著述《(杨守敬集>概览》四十万言,市政协列为《宜都文史》第二十四辑刊行。参著《图说水利名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华水文化书系),在《中国三峡》举办专题讲座《杨守敬:从(水经注疏)到(湖北江汉水利议)》。
英译者简介:
张昀瀛,1980年生,湖北宜都枝城人。三峡大学中文系毕业,河北馆陶一中英语一级教师。在河北师大接受“国培计划”师资培训,成为“李俊和英语工作室”骨干教师。曾获邯郸市高考学科奖,2010年荣获河北省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三等奖。创刊校报担任双语专版主编,翻译多篇外国友人投稿。学校英语角首任指导教师,驻校外籍教师联络员。2010年、201 1年连任中方营长,成功组织“世界名校大学生英语夏令营”走进馆陶一中活动。撰写论文《借汉语拼音之力攻克英语音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德育渗透,英语教学中的兴奋剂》一文荣获邯郸市教研论文大赛一等奖,《强我国防,共筑中国梦》一文荣获河北省国防征文大赛二等奖。县委宣传部理论宣讲员,学校办公室副主任,馆陶一中校志及年鉴编辑。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