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洛阳当代诗词百家》
段书远
酝酿已久的《洛阳当代诗词百家》终于编排就绪。付梓之前,就此编辑的宗旨有必要略作说明。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作为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重要方面,我国诗词创作自古以来就蓬勃发展,长盛不衰,犹如大江长河,浩浩荡荡,激浪千叠。从诗经、楚辞、汉赋,再到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名垂青史的诗人和词家层出不穷,群星灿烂;传颂千古的名作万紫千红,浩如烟海。我国由此成为世界闻名的诗词大国。洛阳,是我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中原大地。自古以来,洛阳就是文人学者、名流志士荟萃之都。历代文坛泰斗、科学巨匠、元圣先哲、鸿生巨儒,灿若星汉,光耀千秋,素有“洛阳富才雄”、“洛阳出才子”、“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伊尹、苏秦、贾谊、玄奘、杜甫、刘禹锡、元稹、李贺、程颢、程颐、王铎等都是洛阳人,生于河洛,长于河洛;周公、老子、张衡、班固、狄仁杰、白居易、范仲淹、邵雍等,或长居于洛阳,或终老于洛阳,都终生眷恋着这块美丽的土地,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贾谊的“西汉鸿文”、到“三曹”、“七子”的“建安风骨”;从张衡的《二京赋》称“长篇之极轨”,到左思《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从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洛阳相会”到白居易与刘禹锡的“洛阳唱和”……不知留下了多少千古佳话和瑰丽诗章。可以说洛阳是中国诗词大国中的古老诗词之城。
源远流长的中华诗词,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融为一体,有如江河滚滚,不可阻遏。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鲁迅旧体诗词的广泛传诵和毛泽东诗词的公开发表及其他原因,旧体诗词重返中华大地,延领诗坛风骚。尤其是国家厉行改革开放以来,曾被认为是走向低谷的格律诗词,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猛烈的复苏,诗会诗社,如雨后春笋,普遍成立,诗词作者,斑斑涌现,风起浪推。诗城洛阳几乎和全国人民一样,都又爱上了诗词,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年人,纷纷走进老年大学学习、吟诵、创作诗词蔚然成风。
现代终身教育是二十世纪后半世纪出现的两大重要教育思潮之一,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的当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党的“十六大”继续强调了这个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终身学习是打开二十一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工作与学习必然合二为一。离开学习,人就无法在社会立足。因此,终身学习将成为所有人的一种回报无限的投资,而与之相适应的是学习化社会的形成。老年大学是对老年人进行终身教育的阵地之一。学习诗词是终身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洛阳老年大学创立于1987年,初设文学班和历史班,1990年合并文、史两班为“诗词研究班”,以诗词格律、诗词表现艺术为学习内容,引导大家逐步走上诗词创作之路。为此,笔者先后为诗教编写了两本教材:《声韵诗词艺术》和《诗词写作教程》(均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二十多年来有近千人次来校学习过诗词,进入创作,能写出诗词作品的,约有三百余人,个人已出版诗集的约百余册,有人竟出版二本三本以上。1997年,为了鼓励大家创作,学校编印了《劲松诗稿》小报,1998年创建“洛阳老年诗词学会”(初名“老干部诗词学会”),正式创建《洛阳老年诗词》(初名《洛阳老干部诗词》)。诗词学会的成立是洛阳这个诗城中华诗史上的空前盛举,许多市里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莅临大会,和广大与会者无不欢欣鼓舞。我个人,作为当时的诗教人员,作为这个学会的发起人和筹委委员之一,更狂欢不可名状,欣然写出了一首贺诗曰:
中华自古重诗章,河洛诗词是故乡。
白发苍颜欣聚会,青灯黄卷再辉煌。
川江湖海波涛进,李杜苏辛我辈扬。
莫笑夕阳更红艳,春风得意满诗腔。
正因为诗都老人有着喜逢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而产生的踌躇满志的诗腔,从老年诗词学会创建以后,诗词创作队伍日益扩大,诗词创作质量日益提高。十几年来,学会会员的万余首诗作在省内外诗刊发表。现在,已有近百人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词学会、河南诗词学会、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会员。为了鼓舞志气,促进洛阳诗词创作更加繁荣,学会还筹积资金为大家编辑出版了七本诗集:《劲松诗集》、《劲松诗词选》、《当代咏洛阳诗词选》、《当代洛阳山水诗词选》、《古今洛阳山水名胜诗词选》、《古今洛阳牡丹诗词选》和《花都老人咏洛阳》。从洛阳诗歌发展史看,从这十余年来洛阳诗词创作队伍日益扩大、诗词创作质量日益提高看,从诗歌适应时代、贴近现实、走向大众、既百花齐放、又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创作导向看,洛阳老年大学诗词班的建立、老年诗词学会的成立,的确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回顾我到老年大学诗教二十五年以来的洛阳传统诗坛,我认为有三大觉醒,构成了中华诗词继承发展的可喜收获。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对中华传统诗词必须向民族化回归的觉醒,是首要收获。我们是一个诗的民族,诗的情结成为贯穿于我们民族精神历程的主线之一。“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词回归民族化的觉醒,促使几被扼杀的诗词顿然复甦、复兴起来。第二个大觉醒就是传统诗词必须现代化的问题。在世界语言体系中,汉字与汉语具有与别的语种不同的特性。汉字既是一种象形文字,也是一种声韵文字。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是在发展的。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来说要慢一些,但渐变的积累,还是使古今对比显出较大的差别。时代相隔越远,差异就越悬殊。所以,以声韵汉语写成的诗词,如果不走向现代化,不适应时代语音,不与时俱进,“求正容变”,终将会被人民大众抛弃。第三个大觉醒就是传统诗词的题材必须要适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自觉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劳动者纵情歌唱,是诗人的职责。什么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具体说,它不仅是“爱国精神”、“忧患意识”等,还要有标志时代大潮流和发展趋向的改革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拓进意识、创新意识等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体现在中华诗词的创作上,就应该是对改革开放的积极参加和鼓与呼,对民主进程的热情关注和促进,对封建残余的深入针砭和抨击,对社会命运的强烈担忧和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上述三大觉醒,就是我们老年大学诗词研究班、老年诗词学会长期坚守的三句口号:坚持诗律、改革声韵、反映时代。三个口号,即是三个原则;坚守三个原则,带来了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为了巩固既取得的成绩,彰显老有所成的广大诗友之学诗志趣,以求学会更加发展,洛阳诗词创作更加繁荣昌盛,我们动议再编辑《洛阳当代诗词百家》一书。“家”有多种解释,此“家”取“人”意,“百家”即“百人”。此书编选的多是本会中诗词创作具有一定能力的会员和少量洛阳籍与本会有关系的外地诗友,尚有些成就显著的老学员、老会员,鉴于各种原因未能编入,深表遗憾。书成触感,随成《点绛唇》小词一首,录下以结束此文:
往事悠悠,洛阳纸贵传闻久。雨逢春骤,湖海江山秀。 河洛诗园,多少成椽手?今编就,百花千柳,南北东西友。
2015,8.9.于洛南新居
上一书籍:海天吟草
下一书籍:王永彬《围炉夜话》原版读本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