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于志超 潍坊市人1942年生,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现复旦大学药学院),退休前在市药检所工作,副所长,主任药师,中共党员。现任潍州楹联艺术研究会副主席,北海诗社社长等。著有《听雨斋诗稿》,主编《潍坊市卫生志》、《北海诗词》等。
编后记
老潍县城东约5华里有一条小溪一一虞河,发源于安丘的灵山,自南向北蜿蜒流淌,虽然面向渤海,却没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虽有曲折,但并不艰难局促,一副悠然自得模样。河床河岸没有金沙银滩,倒更像江南水乡小河浜。因沿途汇集了无数小股泉水,即便酷暑也是清凉凛冽。至于水族世界,且不说鱼鳖蚌蟹,单是那“蛙声一片”足可唱澈云天。如果你突然走进岸边,青蛙们表演集体跳水,齐刷刷煞是壮观!
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小桥向北有一处河身膨大的河湾,就是天然游泳池了。尽管母亲再三嘱咐不准下河,暑期还是免不了结伴偷偷犯规。当时不会游泳,一般在较浅水域戏水洗澡,有一次竞忘乎所以,向深水处蹭,咕咚一下, “醍醐灌顶”,在没顶的圣水中跳起舞来,幸亏一位不相识大孩子见义勇为,把我推向浅水中。险些丢了小命。上岸后心脏嘟嘟直跳,竟没有向救我的大恩人道谢,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愿上苍保佑他。
1959年,考入潍坊一中高中,学校即坐落在虞河西岸,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免不了在河两岸寻挖野菜。记得有一次还去河边挖古墓,为取砖头建学校围墙。1962年,高考前在河边复习功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此后在外地读书、工作的十二年,虞河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直到1 974年重新调回潍坊,新工作单位恰好又紧靠虞河,不过的此时的河流因地下水位的下降多数时间是干涸的。大煞风景:
20世纪最后一年,搬入新居,就在河边,从此便日夜栖息在虞河岸畔,并在这里开始习作诗词。前些年,地方政府大力整治、美化市区三河(白浪河、虞河、张湎河)。虞河南起九龙山,北至十二孔桥,两岸建了十二景观,七十二景点。并从白浪河水库引水入河。现在的虞河,其景致之美、环境之幽雅与往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2008年,在这里,我结集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听雨斋诗稿》。
此后,又陆陆续续、杂七杂八写了一些旧体诗词。2010年,参与成立了潍州楹联艺术研究会,练习写 了不少楹联,最近稍有闲暇和兴致,便将这些笔墨符号按“编年体”整理结集,拟取名《听雨斋诗稿续集》。为了便于保存这一时期文稿,临时起意,又加入了这一阶段在报刊上发表的十来篇散文。如果用《诗稿》命名,有些牵强。用编年体又显得文体杂乱。于是改用目前的编排方式。书名也改为《虞畔清音》。
虞畔,中性词,是我写作的地方,却又是陪伴我大半生、结下不解缘分的地方,这便加上了感情色彩。这也是本文以虞河破题、且不惜笔墨写了那么多有关虞河的往事的原因。
所谓“清音”者也,因有散文充杂其间,应不属浅唱“轻吟”,此其一。诗词楹联有格律限制,套话、官话、大话自然较少。此其二。所咏所唱多个人生活经历,清淡如水,不敢说是主旋律、强音符,此其三。窃以为“清音”倒也合体。整合起来便成了“虞畔清音”一一这本集子的名称。
但是,“清音”毕竟是相对的。掩卷深思,不难发现其中夹杂不少应时应景之作,入俗随流之作,“命题应试”之作,缺乏深沉和厚重。结集时并未严格筛选.所有习作一锅端上。孰好孰坏让有心读者自己去品评吧。
归而纳之,本书收载了作者2009-2015年期间(极少数写于付梓前的201 6年,属出律)所写的诗词、楹联及部分散文。主旨是便于保存个人文档,记载生活和写作路程,所以不厌其烦的注明写作时间,何时何处发表,便于索引。
作品中,诗词用韵多用旧韵,但并未严格按《平水韵》,而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和赵京战《诗词韵律合编》中的《宽韵》为蓝本。 (词,多按《词林正韵》)。少数用了新声韵,已标注。楹联亦以旧声为主,少数用新声。
初稿集成后,曾寄部分诗友征求意见。深圳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罗锡文先生写了诗评。浙江丽水诗友傅瑜先生、北海诗社张德民先生分别提出了宝贵意见,勘校了错别字。穆陶先生赋诗点评,德民老先生为文祝贺。王兴中先生赋诗祝贺。特别是老友王存玉先生、邓华先生先后为拙作写了序言。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山东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高宝庆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欢迎对拙作中的谬误批评指正,欢迎不同观点友好商榷。
作者20 1 6年春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