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谌耕(笔名),原名,刘常吉,山东潍坊人,生于1948年9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已退休。喜欢读书、写作,爱好书画、篆刻。主要著述有《作文方法一本通》(长春出版社)、《换种状态学作文》(青岛出版社)、《岁月留痕》(中国文化出版社)、《精义普济》(中国文化出版社)、《春风花雨》(中华诗词出版社)、《江河之歌》(中国文化出版社)等。
序
"撑天往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幅联。中国楹联学会网站这副刊头联,大气磅礴、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中国楹联的神态、气质和内涵。
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华夏传统文化的瑰宝,汉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虽然只有两行文字,却是一种独立文体。其势冲天,其根接地,其语言文字形态宜长宜短、可雅可俚、能庄能谐、描喜描悲,亲善喻恶,可庙堂之上、可閤巷之间,美轮美奂,妙哉妙哉,自古以来一直倍受文人墨客和普罗大众的喜爱,至清代,曾经达到历史的高峰,五四以降,当其他传统文化备受冲击之时,而独有楹联像清澈的小溪涓涓流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复苏复兴之势,而近几年,伴随着实现中华复兴的绚丽梦想,楹联文化正在走向辉煌。
楹联,按其形态、功用而言可追溯至桃符,就其文学属性而言则是脱胎于律诗的对仗句,因此词语的对仗和声律的协调便构成了楹联的基本特征,但在具体理论阐述和创作实践上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于是中国楹联学会组织专家,对浩瀚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甄别、总结,中国楹联学会于2008年颁布了《联律通则》,成为了我国楹联史上第一部具有官方性质的标准文件,以便在楹联创作、评价、评选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由于《联律通则》在理论上,既有以现代汉语对楹联文体的诠释,又有传统属对格式的继承,在创作上采用。双轨制。标准,既可用传统的。平水韵。(旧声)体系,又可用现代普通话(新声)体系,对初学者来说无疑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初学者更好地理解《联律通则》并在创作时遵循践行,谌耕先生编写了这本《联律手册》。该书对。通则补中较难把握的条目作了导读和诠释,具体地引入了传统对格中汉字的门类,属对格式举例,以及入声字的识别方法等。
本书是以“手册”命名,所以将现代汉语的。平仄检字表。放在第一部分,其实用价值显而宜见。通读全稿,笔者认为不啻为一本楹联知识的通俗读物,而且是一册实用价值颇高的袖珍工具书。
作者谌耕先生,退休前曾任潍坊市潍城区望留中学校长,曾受聘潍坊市政府督学。任教前,他务农十年,从“带着泥土的芬芳"(谌耕语)踏上乡村联办中学的讲台,到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学教员,三十年如一日,虚心向学,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执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抒写了教学生涯的精彩,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退居二线后继续坚持教学科研,由其主持的省级教学实验课题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获一等奖。退休后,他在夕阳晚照里铺展开新的生涯。“适从教学一线来,岁月催我;更向学问纵深去,知识诱人。”
(谌耕语)开始以更广阔的视角涉猎传统文化知识,书画、篆刻、诗词、楹联、乡土文史、中医等等,在文献典籍的阡陌中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更难能可贵的是学有所悟,悟有所得,集得而成著述,先后出版了六本著作。我击掌为作者点赞。
我与谌耕兄相识也晚,大约六年前,经朋友介绍,他来我家讨论诗词方面的理论问题,不久后从电子邮箱发来几百首诗稿,集结取名《江河之歌》,并嘱我写序,遗憾的是正欲动笔,突然罹患"带状疱疹。顽疾,未能践行,终感愧疚。此后虽交往不多,但总感觉到他具有。悟性高,不善交际,不慕虚名,甘坐冷板凳,治学严谨。的学者气质。这次《联律手册》付梓在即,再次嘱我为序,焉能推辞,故不揣简陋,拙笔为文,希望这本《联律手册》在传播
楹联文化热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于志超
戊戌清明节于听雨斋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