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蔡永贵,笔名,双清。晚号,冰壶痴翁。河北南皮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文学,工诗词。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沧州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沧州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南皮国学会、张之洞研究会会员。
《张之洞诗笺注》自序
张之洞(1837年一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初三生于贵阳六洞桥。,四岁入室,八岁读《四书》《五经》毕,十岁作诗文能。援笔立就。,十一岁写下《半山亭记》享有"神童"之誉。十二岁作诗文一册曰《天香阁十二龄草》。其后曾师从胡林翼、韩超等。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只知道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大臣,而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这是由于张之洞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政治人物,以其政经业绩烜赫于世,而相形之下把他在文学史上的诗名被漠视了。颇似历史上南宋的朱熹,以理学彪炳史册,而很少人注意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张之洞一生以文章道德主盟坛坫者数十年,名流文人争趋之。当为清季风雅之宗,他不仅是一名历经宦海沉浮翻云覆雨的晚清能臣,更是一位通经博史,雅文好古,引领风骚的诗人。张之洞是晚清名公大臣中少有的能诗者,也是近代诗坛上一位独具面貌的有重要影响的诗派领袖人物。晚清名臣能诗者,前推湘乡曾国藩,后有张之洞。张之洞在晚清诗坛上不仅引领了当时的诗风,而且他的诗歌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并且形成了区别于湖湘派和江西诗派的主张和诗歌理论。近代教育家胡先骟先生赞誉张之洞《以诗领袖群菟颉颃湖湘、江西两派之首领王壬秋、陈伯严,“而别开雍容雅缓之格局,此所以难能而足称也”。他的“宋意入唐格”之说,作为种极有特色的艺术主张,在诗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二笔。
张之洞的诗集,是其晚年精心打造自身形象的关键道具。张之洞晚年于病榻上对诗集屡加圈点修改,可以说耗尽了他的心血精力。其最为亲信的弟子樊增祥曾问。平生以为用工最深者究何事?。张之洞默然良久,回答说。仍是诗尔。。此语虽是自嘲,却显露出张之洞晚年厌倦政事、一意文学的心态。张之洞诗作大体可以根据所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任职京官时期,这二时期作品多是清流唱和之作、无吾可取,如胡先骗言"公诗在持节湖北以前,尚少精粹之作……皆唐人极肤泛之作,言之无物者,可谓精当;第二阶段则是出任封疆时期,由于公务繁忙,诗作极少,但诗中内容"皆有本事,或反映朝局斗争、或感叹时事、或心忧民生;第三阶段则在癸卯入京之后,途经戊戌、庚子大变,国是日非,诗风转为沉痛,“处新旧变革之际,危疑绝续之交,其身世之感,二见于诗”,此时诗作也为时人议论最多。庚子以后,大约是分。
张之洞最后的十年时光,这也是笔者认为张之洞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张之洞的诗歌成就,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评论家大多都给予肯定。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人认为张之洞为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竭尽心力,以一位封建皇权捍卫者的面目出现在近代诗坛。尤其是文革十年中,受左倾思想影响深重的史学界二直把张之洞看作"旧学的维护者刀,认为他。既为封建皇帝所称道,亦为西方帝国主义分子所欣赏。。所以张之洞的诗作选编、刊发、研读基少。改革开放后,晚清有很多著名人物的诗(比如,宋诗派的曾国藩、同光派的陈三立、维新派的康有为等等)已经得到了编著、注释和研究。而惟独张之洞的诗仍少有人问津。直到1998年和2009氧分别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和武汉出版社出版了《张之洞全集》。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张之洞诗文集》。近几年文学界才刚刚对张之洞的诗歌有所注重。但也只是在高校学术刊物上发表,国家的文学性报刊上研究其诗学的相关专著仍不多见。
张之洞《广雅堂诗集》收录了近500首诗,其内容包括题咏酬唱、山水游历、咏怀吊古、明理寓志等。其诗歌特点古典今事,错综为用咏史纪事,寓意寓志;咏人咏物,讽喻暗喻,兴寄象外。多表现封疆大吏的情怀,夹杂一些对内忧外患、国势日下的忧心。纯粹抒情诗作较少,叙述性诗歌占据了较大部分。纵观他的诗歌,可以发现与纯文人诗歌不同,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叙述性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他的叙事诗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现状。
张之洞才大学富,负盛名,领重镇,出将入相,而不作一矜夸语。在千姿百态、流派纷呈的晚清诗坛中,他的诗歌创作与众不同,走的是一条"务为清切为主"的清笰雅致、情韵婉笃的路子。其诗宏肆宽博,汪洋如千顷波,典雅厚重,无纤巧枯涩之气,不尚高古奇崛,博大开上意,忠笃革士风。他在诗歌创作中既反对轻浮纤佻,又反对诘屈怪僻,自言。河北老生喜常语。(《哀六朝》),主张"平正不入恶道"(《鞘轩语·读古人文集》)。他批评黄庭坚的诗"多槎,吐语无平直”,而称扬苏轼诗"荡坦无雕饰"(《忆蜀游.摩围阁》),又说"江西魔派不堪吟,北宋清奇是雅音。。(《过芜湖吊哀沤筹》其四)。所以他与当时诗坛上盛行的诗歌流派同光体异趋,主要是承袭乾嘉诗风余绪,糅合唐宋,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诸家诗歌路数而出以唐人格调,别开一派。他的诗虽然也有学古痕迹,但无意标榜古人,也不为时风所囿。他依自己身份,称心而言,以学识才力为根柢,运用自如,无论写景、叙事、抒怀、遣词都戒浮泛而求切实,用典则避堆砌而求精当,形成一种重厚宽博的风格。
张之洞素以中国儒家正统传承者自居,一生以维持名教为己任,重教兴学,思想正统,比较保守,是正统文化的延续者。他的诗皆从儒家正统经旨而来,古体得太白之超逸,少陵之沉郁,香山之铺排,东坡之豪放;近体学玉溪之婉丽,半山之精严,东坡之条达,渔洋之神韵,古今体诗得力于东坡者最多,而能熔铸各家自成其清切雅健之面目。古体雄奇而不放恣,砉然向然,莫不中音近体精妍而不纤弱,雅洁整饬,音色调和。二者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其诗既维护封建秩序,又同情劳动人民,对晚清时局有深刻的反映,显示了他忧国忧民的荩臣本色。研读其诗,不惟能见其人,对于清末的社会状况亦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晚清是一个多难的时忆国家的软弱、腐朽、战争的残酷,张之洞也无能为力,看着国家的衰落他只能用诗发出一些咏叹,表达出自己的胸臆,从中得到一些安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张之洞其诗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手法,用典、咏史、明理、咏物寓志可谓晚清诗坛大手笔。张之洞的诗集自问世以来,其门人严修作《严范孙先生注广雅堂诗手稿》,民国十九年北平影印本(1930年出版)。到目前为止,其它真正系统性的把张之洞的诗集全部作注解的专著还没有。我作为一个张之洞的乡人,用了近10年多的时间,对这位诗作不凡的晚清独具面貌诗派领袖的诗歌作点浅显的、尝试性的笺注。主要以《严范孙先生注广雅堂诗手稿》作参考,结合现代人的读诗理念,系统的对张之洞的诗歌给以全部笺注,其目的就是让喜欢和关注张之洞诗歌的读者,充分阅读、理解张之洞的诗,深入地、全面地了解张之洞的诗歌魅力,并从其诗中认知他是二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历史人物。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以我之浅陋学识,很难准确的表达出一代诗坛射雕手的深刻寓意与美学风貌。此笺注只是本人的浅尝蠡探,愿能以飨读者。
蔡永贵
戊戌年初秋于沧州孟村双清斋
版权所有 中华古籍出版社 2012-2028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易单科技